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(jié),,但在我的家鄉(xiāng)高郵,,更有名的是燈節(jié),,不是在十五,也不僅僅是一天,,而是連續(xù)六天:正月十三上燈,,正月十八落燈。燈節(jié)是年的尾巴,,一旦燈節(jié)結束,,年就真正過掉了,生活一切回歸正常,。我對家鄉(xiāng)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燈節(jié)記憶最深,,一來那時味道濃,二來經歷過驚魂時刻,,終生難忘,。
正月十三上燈那天,家里有孩子的,,一般都要準備兔子燈,。經濟不錯的家庭可以去城里買現(xiàn)成的,舍不得買的家長如果手藝好,,就自己動手做,。往往是下午開工,先用篾子扎一個兔子的骨架,,底盤通常是兩根平行木棍加一根狹長型木板,,兩橫一豎的結構,這樣比較穩(wěn)固,。木棍兩端各裝一個直徑相同的圓形木片,,這樣兔子就有了腳。木板上朝天豎著一根釘子,,可以插上小蠟燭,。然后用面糊在骨架上糊上白紙,,畫上眼睛、粘上胡須,,再用一種我們叫作“洋紅”的顏料粉末調成紅色液體,,往白紙上均勻灑幾下,變成彩色,,一下子兔子就靈動鮮活起來,。最后在兔子脖子下系一根長繩,就可以拖著到處走了,。
到了晚上,,家家戶戶用糯米面粉包大圓子作為上燈晚餐。大圓子的餡主要是白糖腌制的豬油,,后來也有薺菜咸肉的,,因為那時普遍條件差,人們肚子缺油,,所以每年一次燈節(jié)的大圓子也是大餐美餐,,現(xiàn)在想來仍然覺得味道極其鮮美。
晚飯后,,孩子們就把兔子燈拖出來,,點上蠟燭,紅彤彤地一片亮堂,,溫暖且喜慶,。他們聚在一起,組成一個閃亮的長龍,,在鄉(xiāng)村幽暗的環(huán)境下顯得很是醒目,。小伙伴們興奮地大呼小叫,集體去村里各家討花生瓜子糖果等,,就像現(xiàn)在萬圣節(jié)小孩要糖一樣,,熱熱鬧鬧的,一片歡樂祥和,。
那年頭燈節(jié)最重要的,,一定是城里的賞燈猜燈謎活動。上燈這一天,,高郵城里到處張燈結彩,,“花市燈如晝”“燈燒月下月如銀”“東風夜放花千樹”“月色嬋娟,燈火輝煌”,,古人這些詞句大體上可以反映當時的夜景,。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高郵城,主城區(qū)面積不大,主要街道就是南北向的中山路,、文化宮路和東西向的通湖路,、府前街兩縱兩橫。城里各家單位,,主要是政府部門和大的國有工廠,,就在這四條主要街道上擺攤設點,展示各種彩燈,,為燈節(jié)助興,。人們在賞燈的同時,可以參加猜燈謎,,猜中的還有獎品拿,,所以大家興致盎然,參與熱情很高,。城里人自不用說,近的就在家門口,,稍遠一點的走走逛逛也就到了,。燈節(jié)當然也擋不住鄉(xiāng)下人的腳步,不少人家還拖兒拽女一起來,,盡管那時城鄉(xiāng)交通很是不便,。往往晚上七點鐘左右,這幾條街上基本已經人潮如涌,、人流如織了,。有時候部分路段因為猜燈謎等導致人群集聚,短時間內人流動不起來,,越擠越多,,發(fā)生“腸梗阻”現(xiàn)象。嚴重的話,,還可能發(fā)生擁擠踩踏事件,,但這種事歷史上基本沒有發(fā)生過,直到1984年的燈節(jié),。
那年是我第一個本命年,,記得很清楚,那天晚飯后,,二十歲的大哥騎車帶著我,,與其他五位一起去城里看燈。我們在通湖路附近存放好自行車后,,就一路隨著人流,,按照順時針方向,依次走過通湖路,、文化宮路和府前街,,觀賞,、猜燈謎,開心說笑,,一切如常,。哪知,剛剛從府前街轉到中山路,,就風云突變,。只見不少老奶奶迎面一路小跑過來,一邊搖手,,一邊嘴里不停說著:前面不能去吆,,堵起來了。真是說時遲那時快,,我們幾個人還沒有反應過來,,來不及掉頭轉向,就不由自主被卷進人流漩渦中了,。我那時人瘦小,,不一會在漩渦中被擠得雙腳懸空,隨著人流向前轉動,。因為年紀小,,開始并沒有感覺到害怕,甚至在那一瞬間,,我居然還很享受這個不用走路的感覺,。大哥一看不對勁,就把我整個抱起來,,被裹挾著艱難向前移動,。中山路兩邊是法國梧桐,這時好多樹上已經坐滿了“避難”的人,。突然聽到有人叫我,,原來是我兩位表哥許志良和許斌在樹上。他們嘗試著把我拉上樹,,由于他們鞋底下有泥土不斷朝下掉,,我眼睛睜不開,加上我力氣也小,,努力了幾次,,始終無法上樹,只能放棄,,大哥繼續(xù)抱著我被動向前,。當時大伙都很緊張,呼喊聲抱怨聲此起彼伏,好在沒有人摔倒,,否則后果不堪設想,。我們同來的一位也是二十歲的大哥哥,事后說,,當時他差點被后面的人擠倒,,情急之下,憑著年輕力壯,,向后猛地一起身立住了,,才避免了悲劇。
也不知過了多久,,應該也沒多長時間,,人流忽然一下子就散開了,就像一個被五花大綁無法動彈的人繩子突然崩開,,忽然一身輕,,天地間豁然開朗,那一刻我有從天堂回到凡間的感覺,,因為終于可以自己走路了,!因為人流散得太快,我們似乎還沒回過神來,,在中山路上定了定神,然后往回走,,結果看到路中間出現(xiàn)了兩座小山,,原來是眾人被踩掉的鞋子堆在一起。我實在驚訝于清潔工人行動這么快,。走近小山時,,看到一個中年人,攙著一個小孩,,在“山上”找鞋子,,后來說:算了,找不到就罷,,隨便找一雙先穿回家吧,。我聽著聲音耳熟,定睛一看,,此人正是一直給我們理發(fā)的住在北門大街的師傅,。那時的高郵城果然太小。

【兒時的燈節(jié)】
小時候,,常聽大人說:上燈圓子落燈面,。正月十三是燈節(jié)第一天,這天是要吃圓子的。圓子是家里大人手工搓的,。原料用糯米粉做外包,,餡有多種,有芝麻桂花糖的,,有用桃酥芝麻餅碾壓碎了加拌芝麻糖的,,有薺菜肉餡的(我們這兒少有全肉餡的),有白糖腌制的豬油丁作餡的……那時少油,,對我們這些孩子而言,,白糖腌豬油丁大圓子是最解饞的。
白糖腌制豬油丁比較講究,。買了上好的厚厚的豬大油,,剝去油的膜,切成指頭大小的塊,,白砂糖拌勻,,用容器裝了密封。一段時間后,,純白色的豬油塊變得半透明,,把糯米粉和好,摘成乒乓球大小的劑子,,用拇指捏成凹塘,,放入半透明的豬油餡,再加點桂花糖,,則更佳,。把口捏好,搓圓,,可不能有裂縫,,如有裂縫,圓子熟了,,溶化了的豬油可就要流出來淌到水里,,那就變成圓子豬油湯了。
水燒開了,,放入搓好的圓子,,大火,用鏟子撥動圓子,,防止粘鍋,,燒開后中火,用冷水激一下,,再燒開,,再激,,待圓子全浮上水面,燜一會兒,,圓子就熟透了,。孩子們站在鍋旁邊,眼睛直直地盯著浮出水面的圓子,,嘴里滲滿口水,。圓子盛進碗里上桌,大人總要關照一句:慢慢吃,,別燙著,。
小心地咬下第一口,輕輕地吸吮一下,,燙燙的溶化了的帶著桂花香味的豬油便流進了嘴里,。奇怪得很,這帶著香甜的化開的豬油入口并不膩人,。讓香甜的豬油在舌尖上打幾個滾再咽進肚里的過程是一種享受,,是人對油水的一種渴求??粗⒆觽兊酿捪?,大人都要問:好吃么?孩子答:好吃,。
玩燈是孩子們的另一種享受,。各式的燈,以兔子燈為多,。大概兔子燈好扎吧,。被抽象出來的兔子的形象是很可愛的,胖乎乎的身體,,配上兩只長長的耳朵,就成了兔子了,。畫上圓溜溜的眼睛,,還有眉毛呢!兔子有眉毛嗎,?那可不管了,,畫的人想怎樣畫就怎樣畫,就是兔子的三瓣豁嘴表現(xiàn)不出來,,有些不足,。講究的人,還用紙再剪出許多細小的毛茸茸的須子,,一排排貼上身,,尾巴也是用剪出的一撮紙須貼上去的,,還有的在兔子身上畫上彩色的圖案,使得兔燈更神氣活現(xiàn)了,。拉著好看的兔子燈,,也是一種炫耀??蛇@樣的燈容易被別的孩子忌妒,,少不了被暗處的小磚頭砸中,那叫“吃兔子肉”了,。兔燈的身體好扎,,能讓兔燈平穩(wěn)地在地上滾動,這有點費事,。于是怕麻煩的大人們,,就把能滾的兔燈變成手提的兔子燈籠了。雖不好拖著走,,但拎在手里也蠻神氣的,。
我不會扎兔燈,我就扎立體的五角星燈,。材料很簡單,,蘆柴桿和線。扎兩個大五角星,,兩個中間用短一點的蘆柴桿連結起來,,糊上紅紙就成了。晚上,,插上小蠟燭,,點著,拎在手里,,走到暗處,,紅通通的亮光,十分好看,。自己扎的,,弟妹們拎著玩著,也十分開心,,頗有些自豪感,。
有一次,我心血來潮,,想用粗鐵絲代替蘆柴桿,,重扎一個五角星燈,以便于保存,。成形以后,,就是糊不上紙,。漿糊、膠水都試過,,沒用,。看著鐵絲的五角星架子,,干生悶氣,。后來,看到別處鐵絲制作的燈,,才知道鐵絲外面都要纏上一層紙或布,,增加紙與鐵絲的貼身面積,加大紙的附著力,,才能把紙糊上去,。真是“看人挑擔不吃勁,事非經過不知難”,。
城里的孩子燈節(jié)玩燈,,農村的孩子也玩燈。在我插隊的地方,,孩子們在家長的帶領下,,還到場頭上玩燒火龍。用稻草扎成各樣形狀,,晚上,,點著了玩兒。遠處看了,,倒也十分熱鬧,。玩燒火龍,不知其中典故,。插隊期間,,竟沒有在鄉(xiāng)下過過燈節(jié),未能親見燒火龍,,只是聽老鄉(xiāng)們說說而已,,有些遺憾。
正月十五元宵節(jié),,是玩燈的高潮。小時候,,倒也沒有見得十五這天有什么特別,,只是現(xiàn)在,在各類媒體的炒作下,,元宵節(jié)這天才熱鬧起來,,各地電視臺還播專場文藝演出,。
小時候聽奶奶常說,元宵三日后,,各干自營生,。元宵三日后,正是正月十八,。十八落燈,,上燈圓子落燈面。照例,,這天是要吃面的,。
吃了落燈面,年就算過過了,。過了年,,忙種田,人們該干什么就干什么了,。
信息整理: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