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杭大運河高郵段拓寬瑣記
發(fā)布時間:2022-9-5 9:59:04 作者:陳其昌 來源:今日高郵 瀏覽量:2415 【字體:
大 中 小】
高郵大運河拓寬新挖工程,,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有兩次。第一次,,史載是1956年11月13日,,京杭大運河高郵段從與江都縣搭界,北至與寶應(yīng)接壤的子嬰間,,全長為26.5公里,。第二年6月13日竣工,原來在西南角的唐代鎮(zhèn)國寺塔則成為兩河相抱的河心島的地標,。第二次為1957年八九月間,,至1958年10月運河西堤西移的整治工程。兩次工程動用了高郵甚至是興化的民工兩萬人,,上堤,、開挖、取土,、運土,、加固,使這條母親河成了致富河,、幸福河,。
人山人海場面壯觀。在全長26.5公里的戰(zhàn)線上,,成萬的民工齊上陣,,勞動、生活,、作息按照準軍事化的規(guī)定管理,。根據(jù)參與工作的同學父親王承煒向我提供的材料和口述,以及高中同學采風隊的觀察,首先糾正兩個錯誤,,一是讓道保塔事,,此事是由揚州水利專家周全考慮下拍板定格。二是“平津堰”一說,,現(xiàn)在有人,,甚至是研究專家也認為,運西高約二米的高郵段石工駁堤,,就是平津堰,。唐代李吉甫這位淮南節(jié)度使,考慮到“漕渠庳下,,不能積水”,,乃筑堤闕,以防不足,,泄有余,,名曰平津堰。”還筑富人,、固本二塘,,用來蓄水,可灌田千頃,,揚州水利專家徐炳順在《揚州水道紀》第130頁指出:“因謂平津堰亦在高郵,,又不知平津之名專以堰置在河中(筆者注:非在高郵湖或運堤邊),而以平津堰為運河堤,,則誤甚矣!”也就是高郵石工頭向北一段石工水泥結(jié)構(gòu)的堤防,,不是平津堰,說它是平津堰遺存之一,,也勉強而言,。采風中,只見到處是民工,,他們在此,,吃住無虞,家中生產(chǎn)隊照記工分,,有的同學回來寫《固若金湯不是夢》,,我則胡寫了《湖上的城市》意為高郵湖底將成為新城,均在墻報登出,。語文老師說我想得幼稚,,當時的勞動場面,比張元奇的《擔擔秧歌》更為壯觀,,銘刻難忘,。
參與四輪平車見習。從1958年9月初開始,,我擔任高郵工業(yè)學校教務(wù)處職員,。當時大運河高郵段拓寬,形成“兩河三岸”基本定型,。學校有附屬工廠,,當時專門生產(chǎn)四輪平車的輪子,由勞動模范雍友生和張益清負責組織生產(chǎn),,管理得井井有條,。我參與見習的是鑄造車輪,做好沙模,,灌進鐵水,,鐵輪成型,還要打磨,,拿沙紙打去毛刺,,以保證輪子的平滑度。生產(chǎn)出輪子,,配上其他方生產(chǎn)的車斗,,則成為四輪平車,供大運河的拓寬工地使用,。白天,,不遠處就可登上河堤,當時運河中行駛的仍是木帆船,,最多的三桅,,其載重量不超過十噸,看舟楫來往,,棹影有聲,,也是那時的娛興。
說說有哪些在運河堆上消失的呢?首先,,我想到祝賀建國的萬人提燈大會,,大會起點在校場,聽老人說,,過去這里也是鍛煉和開大會的地方,。當時沒有電,沒有麥克風,。會場是臨時搭的臺,,掛著好幾盞汽油燈。如今大校場已被運河拓寬挖掉,,已消失的還有通湖橋,、本無橋,,有較大口徑的涵洞,是汪老筆下陳泥鰍救人的地方,??椿ǘ础⒎派?、瓢庵也消失了,。第一個為涵洞、放生寺,,聽我祖父講過,,此寺在運河邊上,樹木眾多,,濃蔭蔽日,,大概房屋有四五十間,是夏天觀景納涼的好去處,。傳說瓢庵是觀音菩薩與水母娘娘斗智的結(jié)果,。終以水母娘娘失敗而告終。觀音菩薩留下的一個瓢,,被和尚覆蓋庵中井口,,防止水母娘娘從井中冒出興妖作怪。五柳園和馬士杰的墳?zāi)?。前者為茶館,、飯店,因院內(nèi)植五柳而得名,,在此吃茶和用餐,,可隔窗邊觀美景邊用美食也。后遷至中山北路,,汪老第一次回鄉(xiāng)曾在此用餐,,并詢問了變遷的情況。而馬士杰的墓,,原在“半畝園”,,就浴時有不認識的人告訴我,挖墳遷棺,,十多人用了一天時間,,棺材是上等木料,棺板奇厚,,移地依然土葬,。
有所發(fā)現(xiàn)值得寫的有兩處。一處是原染化廠北邊,,據(jù)錢幣收藏家聶廣鴻告訴我,,大意如下,,那邊發(fā)現(xiàn)的是大量的南宋鐵錢,數(shù)量之豐,,朝代換帝,,都有大量的錢幣被人收藏。鐵錢易銹,,如此之多,似乎是一個錢庫被發(fā)現(xiàn),,少有,。除此,楚國的錢幣(高郵曾為楚國的屬地),、“五銖”也較珍貴,。張士誠在郵做皇帝定國號為“大周”,鑄的銅錢“天佑通寶”,,是當時流行的貨幣,。其他的還有少量的宋元明清的銅錢。另一處是邵家溝的漢代遺址,,據(jù)考古研究并參與龍虬莊挖掘的李國耀介紹,,此遺址有650平方米,是1956年的發(fā)現(xiàn),,有灰坑2個,、灰溝1個、地窖一個,,出土文物300多種,,有泥灰陶器、青瓷器若干,,漢代青瓷器能留傳至今的比較精致,。更重要的是漢代道教符箓術(shù)片,我見過,,像天書,,細看大部分認識,這方面專家倪文才先生已有注釋,,還有印著“天帝使者”的封泥,,即傳遞信息,用有“天帝使者”四個字的泥土封口,,出土的還有“五銖”銅錢,。以及十分少見的元代至正年間的秤砣上刻有上述諸字。現(xiàn)上述遺存物仍放在高郵市博物館,。幸者,,聽說要出圖文并茂的專著《高郵文物》,,這對挹古揚今,厥功偉矣,。
信息整理: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