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鬧的東大街——高郵城一條充滿年代感的老街
發(fā)布時間:2024-5-14 7:45:29 作者:姚維儒 瀏覽量:2509 【字體:
大 中 小】
高郵東大街晚清時期叫孝義東鋪,,民國時期叫民權路,,解放后改稱人民路,,前幾年又改稱東大街。汪曾祺兒時的東大街,,曾經(jīng)是高郵的繁華地段,這里是城鄉(xiāng)接合部,,是聯(lián)系城鄉(xiāng)的水陸碼頭,,是糧食、柴草和農(nóng)副產(chǎn)品的集散地,。這里的炕坊,、蛋行、草行,、糧行,、油坊、八鮮行,、陸陳行,、魚行、糞行林立,,應運而生的客棧,、茶館、燒餅店,、豆腐店,、布店、醬園店,、雜貨鋪,、南貨店、砂炒店,、煙店,、診所、藥鋪,、照像館散落在大街小巷,。汪曾祺寫家鄉(xiāng)膾炙人口的故事大多發(fā)生在這里。
李三拿著鑼,、梆,,很無聊地敲著三更:“篤、篤,、篤;鐺,,鐺——鐺!”四更以后李三就不再敲了,。五更公雞打鳴,東方露白,,東大街就開始熱鬧起來,,人們在“定定郭,定定郭,,定郭定郭定定郭”的打燒餅聲中醒來,,開始了新一天的勞作。戴車匠在這條街上起得比較早,,在別家店鋪才卸下鋪板的時候,,他已經(jīng)吃了早飯,選好材料,,看看圖樣,,坐到車床的坐板上了。這時候,,各種叫賣聲在東大街此起彼伏地喧騰起來,。東大街的早晨,瓜果蔬菜攤位布滿街頭,。外地小船采購水鮮瓜果的一般都到八鮮行,,八鮮行超過8點就收市。魚市老板天黑黢黢的就來到大淖河邊,,下河漁民天剛拂曉就撐船前來賣魚,,魚販子蜂擁而至,天亮了,,魚市已早早地結束,,留下一汪汪的水漬和揮之不去的魚腥味。
吃早茶是高郵人早上的閑暇享用,,當時的揚屬八縣都是如此,。汪曾祺在《如意樓和得意樓》《徙》《八千歲》和《文章余事》等文章里都有描寫。當時東大街的茶館,,有位于煉陽觀的洞天樓,,竺家巷的如意樓、得意樓和趙廚房,,保全堂對面的朝陽春和更樓巷頭的劉長松小茶館,。上茶館并不是專為喝茶,茶當然是要喝的,,但主要是吃點心,。所以上茶館又稱吃早茶,,“明天我請你吃早茶,。”“我來,我來!”“我先說的!”……上茶館似乎要比請吃燒餅、油條,、陽春面正式得多,,也上得了臺面。在點心沒有上桌之前,,可以一邊喝茶,,一邊吃干絲,既消磨時間,,也調(diào)動胃口,。過去上茶館不是為了洽談生意,就是調(diào)解矛盾糾紛,,等干絲品嘗得差不多,,事情也解決得七打八了。
上茶館畢竟是閑暇階層的享用,,而燒餅油條則是老百姓的最愛,。東大街當時有12家燒餅店,其中9家就集中在草巷口及其附近,。從窯巷口東側的陳家燒餅店向西,,依次有呂家燒餅店、鄭大房燒餅店,、王家燒餅店,、金茂恒燒餅店、吳大和尚燒餅店,、毛小才燒餅店,、劉德章燒餅店,還有草巷口的張榮貴燒餅店,。
高郵燒餅,,有桶爐和草爐之區(qū)別,從品種上分有光燒餅,、插酥燒餅和火燒連子,,草爐燒餅屬光燒餅之列。草爐燒餅也就是個實心燒餅而已,,在過去是社會低層人物的充饑之物,。汪曾祺在《八千歲》里寫道:“這種燒餅是一籮到底的粗面做的,做蒂子只涂很少一點油,,沒什么層,,因為是貼在吊爐里用一把稻草烘熟的,故名‘草爐燒餅’,。以別于在桶狀的炭爐中烤出的加料插酥的‘桶爐燒餅’,。這種燒餅便宜,,也實在,鄉(xiāng)下人進城,,愛買了當飯,。幾個草爐燒餅,一碗寬湯餃面,,有吃有喝,,就飽了。”據(jù)儲元仿回憶:他家東頭有一家草爐燒餅店,,西頭有一家插酥燒餅店,,每天都在打燒餅的噼啪聲中醒來。兩家的顧客不同,,草爐燒餅的買主多數(shù)是用苦力或農(nóng)村上城的人,,吃插酥燒餅的多數(shù)是吃早點的老人家、讀學堂的學生,、沿街店鋪子里的老板和那些身份稍高的店員,。
大淖一帶都是些貧苦的勞動大眾,大字不識幾個,,許多人以打蘆席,、做窩積糊口為生,這是件十分辛苦的活,。當?shù)赜惺仔稳荽蛱J席,、做窩積的民謠:“養(yǎng)女兒不把土城頭,日做地攤子夜如牛,,三天不洗臉,,七天不梳頭,手如耓筢手,,頭像劉海頭,。”東大街的人靠自己的雙手和肩膀,打蘆席做窩積,、挑籮把擔,,出力氣打苦工糊口度日。
下半年,,放鴨戶會到東大街賣新鴨,。中秋節(jié)前后漁民會采菱賣菱,每天下午,,許多小商販會在大淖河邊等候菱船的到來,。八鮮行則是經(jīng)營家菱、荸薺,、茨菇,、河藕,、芡實、水芹和西瓜等瓜果蔬菜的中介機構,,傭金是經(jīng)營者的主要收入,,通常按營業(yè)額的10%提取,。汪曾祺《大淖記事》寫道:“巧云就和鄰居的姑娘媳婦在一起,,挑著紫紅的荸薺、碧綠的菱角,、雪白的連枝藕,,風擺柳似地穿街過市。”這些是東大街的一道人文風景,。
一到年底,,賣草的船要有上百艘停靠在大淖河邊,,分別到草行銷售,。養(yǎng)老鴨的就到蛋行賣蛋,然后到糠土行買秕糠做鴨飼料,。高郵是水網(wǎng)地區(qū),,船多,修船的也多,。不少船主會上街買修船用的桐油,、麻絲、石灰,,到鐵匠鋪買鐵件,,去竹廠去買罱河泥的罱子、撐船篙子等,,至于買紙張買布,、打醬油買醋、買咸菜打肉等那是順便,,紅白喜事上街打貨則是特為的,。那時候農(nóng)村姑娘、“小大娘”,,一輩子沒有到過高郵城的多得很,,能跟順便船上一趟高郵,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,。
汪老說:“那時的龐家肉案子生意很好,,因為一條東大街上 只有這一家肉案子。早起人進人出,,剁刀響,,銅錢響,,票子響。不到晌午幾片豬就賣得差不多了,。”汪老筆下的龐家即唐家,,坐北朝南,向東隔兩家就是連萬順醬園店,,斜對面就是保全堂藥店,。唐家掌作的是老二唐仁和,他高大體壯,,皮膚棕色,,雙眉濃黑。他賣肉很有一套,,看人下刀,,抬頭看秤。
東大街的醬園店當數(shù)連萬順和吉升,。連萬順的門面很好認,,是個石庫門,兩邊白粉墻上的兩個大字是黑漆漆出來的,,字高一丈,,頂天立地,筆畫很粗,,一邊是“醬”,,一邊是“醋”。連萬順茶干很出名,,牌子闖出來了,,車站、碼頭,、茶館,、酒店都有賣的,還有專門買了到外地送人的,。雙黃鴨蛋,、醉蟹、董糖,、連萬順茶干,,湊成四色禮品,饋贈親友,,極為相宜,。
東大街熱鬧還在于大淖河邊有個輪船局,有開白馬廟、薛北莊,、北官垛和三郎廟的幫船,,越塘有開樊川的幫船,張官橋有開一溝二溝三垛的幫船,。高郵開幫船開得比較遠的是臨澤和興化,,還有老閣。開興化的起點就在大淖的輪船局,。汪曾祺在《大淖記事》里對其有詳細的描述:“大淖的南岸,,有一座漆成綠色的木板房,房頂,、地面,,都是木板的,。這原是一個輪船公司,。靠外手是候船的休息室,。往里去,,臨水,人就是碼頭,。原來曾有一只小輪船,,往來本城和興化,隔日一班,,單日開走,,雙日返回。小輪船漆得花花綠綠的,,飄著萬國旗,,機器突突地響,煙筒冒著黑煙,,裝貨,、卸貨,上客,、下客,,也有賣牛肉、高粱酒,、花生瓜子,、芝麻灌香糖的小販,吆吆喝喝,,是熱鬧過一陣的,。”
高郵河溝港汊密布,是個適于養(yǎng)鴨的地方,,成就了高郵鴨蛋的名聲,,也催生了蛋行,、炕房、鴨行這些行業(yè),。解放前后的高郵縣城,,炕房(坊)就有10家,其中7家在東大街一帶,。
東大街的行當齊全,,生活極為方便。米廠就有5家:汪德大,、王太記,、新豐、萬倉和傅大豐;百貨店有王金元,、劉圣源,、丁同源;南貨店有茂大、復大和姜恒記;布店有祥源,、周記;竹廠有沈家竹廠,、陳相竹廠和王家石灰店;理發(fā)店有唐家、陳麻子,、蔡文華和時家;香店有楊萬順,、吳家和姚家華;豆腐店有顧家、王家,、龍家和黃家;油面茶食店有江大陞,、乾陞和和朱淦全;花席店有謝祥泰和裕昌祥;漿坊有談慶麟和蘇家;糖坊有方福永、蘇家和俞家;魚行有戚立發(fā),、戚立海和王慶云;八鮮行有吳西和王榮貴;旅館有悅來堂,、萬福和如意館;篾匠有徐家、沈家和邵家,,這些篾匠店專為蛋行外銷蛋品做蛋簍子,,還為炕坊做裝苗雞、苗鴨和苗鵝的黃籃,。同康泰染坊,、居瘋子燈籠店、陶汝鞭炮店,、戴車匠,、侯銀匠和馬家線店就在草巷口西側。江大升茶食店,、唐家肉案,、連萬順醬園、邵家茶爐、源昌煙店等就位于草巷口東側,。草巷口的浴室叫東玉堂,。當時東大街上只有這么一個澡堂子,汪曾祺說他“在這家澡塘洗過多次澡”,。
百歲老人王宏才說當時東大街很熱鬧,,各種店鋪都有,光茶爐子就有4爿,。當問及他對東大街什么印象最深,,他說泰山廟的戲臺和迎會,以及煉陽樓的大舞臺(人民劇場前身,,1956年拆遷至北城門口),。
總之,高郵的東大街,,一條充滿年代感的老街,,熱鬧繁華,充滿生活氣息,。它是一個見證歷史,、傳承文化,、充滿回憶的地方,,也是一個值得一游的勝地,無論是當?shù)鼐用襁€是游客,,都能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故事,。不妨在下一個周末,前往東大街,,感受這個充滿生活氣息的老街,,讓自己沉浸在歲月的記憶中。
信息整理: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