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謂的揚州捏像,,是指手工捏塑各種人像和動物,,包括捏泥人和捏面人。揚州還有一種吹糖人,,是一種以吹塑為主,、捏塑為輔的造型技藝,,也有共通之處,可歸于此類,。
清代末年黃鼎銘的《望江南百調》中,,有一首詞云:
揚州好,捏像合推袁,。妙肖傳神真面目,,裝潢余事小琴樽,。絕技擅專門。
詞中說,,當時的揚州有許多捏像藝人,,其中有一位姓袁的,大家“合推”他的手藝最為高超,,其技藝的特點是“妙肖傳神”,。究竟如何“妙肖傳神”呢?黃鼎銘的這首詞僅僅寥寥數語,,很難言明,。但《揚州民間故事集》中載有一則“揚州面塑”的民間傳說,為我們作了生動的描述:
相傳清代末年,,京城有個大官聽說揚州的捏像很有名,,捏什么,像什么,。對誰捏,,就像誰。連臉上有幾顆麻子都能捏出來,。這位京官來到揚州,,一打聽,有個捏面人的不光捏誰像誰,,還能不用眼睛看,雙手伸在袖籠里捏,,邊捏邊與客人交談,,不一會就捏好了。京官更是不信,,他要這位捏面人的當場為他捏,,并說,捏得好,,給賞銀十兩,。不一會兒,面人捏出來了,。京官一看,,還真像自己??伤幻砩?,沒有這么多的賞銀,他原本就不相信有這么神奇,,哪會帶賞銀呢,?可他死要面子,想找個茬子,賴了賞錢,。他對捏面人的說,,這面人粗看像我,但骨里不像,,這面人臉上的氣色就不如我好看,。說完,掉頭就走,。捏面人的也不生氣,,他在這個面人的身上又捏了一副枷鎖,就把這面人高高地插在挑擔上,,繼續(xù)做生意,。有人把面人帶枷示眾的消息告訴了京官。京官大為惱火,,去責問捏面人的,,說他敗壞自己的名聲。捏面人的反駁,,你說這面人不像你,,怎么會敗壞你的名聲呢?京官自知理虧,,只好花十兩銀子買下這個面人,。誰知捏面人的不賣,說枷鎖還值錢呢,。京官無奈,,只好又加了幾個錢,才算了事,。
這則民間傳說,,并沒有說清楚在袖籠里捏面人的藝人姓什名誰。不過,,如果用來作為黃鼎銘《望江南百調》的注釋,,還是很貼切的,至少可以用來說明清代的揚州捏像的確具有“妙肖傳神”的特色,。
歷史上,,揚州是有一位姓袁的捏像藝人,名叫袁潤之,,因天生嘴唇豁缺,,故人稱“袁豁嘴”。他是當時揚州所屬的興化人,, 年幼時就愛好捏泥人,,后來專程去蘇州,,拜師學藝,學成后回到揚州,,專以捏像為生,。由于他在蘇州的時間很長,回到揚州后,,有些人就以為他是蘇州人,,所以,曾主持過治春后社的揚州詩人臧谷就在《續(xù)揚州竹枝詞》中,,說:
往日傳真數畫師,,補來好景更題詩。
緣何捏像人人肖,,新到蘇州袁潤之,。
可見,臧谷在詩中就把袁潤之當成了蘇州人,。
揚州的捏像在蘇州泥人的基礎上,,又有新的發(fā)展。蘇州的泥人是用當地的小粉土捏制,,清人張霞房《紅蘭逸乘》述:“虎丘捏相,,……嘗聞工人云:用井底金沙泥和蜜之,則肥瘠美丑,,得心應手矣,。”而揚州的捏像,是用特制的面粉,,是用麥粉加糯米粉,,再摻入少量甘油,經過煮燙,、配色,、調揉等工藝處理,,精心調制而成的,。用面粉代替泥土的長處,在于面粉可以摻入顏料,,使捏出的人像色彩繽紛,,更有逼真感。面粉調制后有六色,,即:紅,、桃紅、黃,、綠,、黑,,另外再加上面粉的本色――白色。捏像藝人憑借這幾種基本色,,加以有序地調和配搭,,可以使色彩千變萬化,更加“妙肖傳神”,。
揚州捏面人,,起源于什么年代?由于缺少文字記載,,尚難以斷定,。但在田野采風中得知,在里下河水鄉(xiāng),,農村人家在祭祀祖宗時,,會用面粉捏上四個小人放在供桌上,形似墓道上的翁仲,。有的人家在棺材里放陪葬品時,,也有放入面人、面牛,、面羊的習俗,。當然,這些面人都是農家自己捏的,,形象并不準確,,僅是表意而已。后來,,有人把面人捏得越來越精巧,,除了自家用,還為他人代捏,,逐漸地用面粉捏像就成為一種專長,。到了明清時期,揚州所屬的興化,、高郵,、江都、泰州一帶,,捏面人已經很為流行,,估計袁潤之就是當時這類業(yè)余藝人中的一員。后來袁潤之到蘇州拜師,,把蘇州泥人的“塑真”技藝帶回揚州,,使得揚州的面人向“妙肖傳神”的方向發(fā)展,揚州的面人便開始擺脫原始形態(tài)的局限,,逐漸地發(fā)展成為為真人捏像,,黃鼎銘的“妙肖傳神真面目”和臧谷的“緣何捏像人人肖”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,。
但是為真人捏像,工藝繁雜,、收費較高,,不是普通人的財力所能為之。于是后來有的藝人就充分發(fā)揮面人色彩豐富的長處,,專門捏制各種戲劇人物,。藝人在當時是為了尋找用武之地,但后來卻發(fā)展成為揚州捏像的藝術特色,。
清代的揚州是戲曲表演的繁盛之地,,許多外地的劇團都匯聚到揚州演出。揚州城鄉(xiāng)的民眾又特別喜愛看戲,,于是在戲場門口就聚集有捏像藝人,,這些藝人專門捏制戲劇人物,甚至戲場里演哪一出戲,,藝人就在場外捏售這場戲的主要人物,,如“桃園三結義”中的劉關張,“白蛇傳”中的許仙白娘子等,。有的藝人與某戲班子混熟了,,就專門捏其中幾個主要演員的舞臺演出人像,類似于今天的劇照,,這些戲裝演員人像,,形象逼真,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哪位演員,,觀眾嘆為神奇,,紛紛解囊購買,帶回去作為紀念,。這既使劇團揚名,,藝人也收入頗豐。戲班子流動性是很大,,在一處演出幾天后就要“換場”到另一處,,揚州水網地帶,戲班換場是乘船,。在戲班“臺班船”后面往往跟有一兩條小船,,這小船常常就是捏像藝人的“連家船”,。捏像藝人跟隨戲班換場,,到處漂泊,藉以謀生,。所以,,舊時的揚州,,哪兒有戲班的鑼鼓,哪兒就有捏像藝人的挑擔,,成為一種獨特的風俗畫,。
現今揚州還有一位著名的捏像藝人,叫何傳俊,。他原籍興化,,祖?zhèn)鞯哪笙窦妓囈呀浹永m(xù)了八代人。他從小就跟隨父輩學會了捏面人,,十三歲就擠在“臺班船”上闖蕩大江南北,,他跟隨戲班到過浙江的杭州、嘉興,、湖州,,安徽的蕪湖、安慶,、蚌埠,,江西的南昌、九江,、萍鄉(xiāng)等地,。七十年代初定居揚州。他的捏像就是繼承了傳統(tǒng),,以戲劇人物為主,。如他捏制的“轅門斬子”,有四個人物,,這四個人同處于一個特定的情節(jié)設置之中,,有男有女、有老有少,、有文有武,、有尊有卑。如果照搬舞臺上的場面是捏不出來的,,因為舞臺上情節(jié)是發(fā)展變化的,,人物的情緒和動作都在變,幾乎找不到一個四個人都在場,,同時又是動作典型,、性格分明的場景。何傳俊大膽地進行了藝術創(chuàng)新,,他通過自己對戲劇情節(jié)和人物形象的理解,,采用合理的夸張和想象,把楊延昭表現為恨子違法,、滿腔氣憤,,佘太君是庇護孫兒,,焦急不安,八賢王是說情未果,、尷尬氣惱,,穆桂英是救夫心切、意欲拼命,。使得這組捏像有寫實,,但不拘泥,有形象特征,、個性特點,,又能相互照應、統(tǒng)一和諧,。何傳俊由于技藝功底深厚,,佳作疊出,曾多次作為揚州工藝美術代表團的成員,,應邀出訪日本,。
近年來,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(fā)展,,揚州的捏像又在向酒宴業(yè)滲透發(fā)展,。在一些較高檔次的有維揚菜系特色的餐桌上,可以看到餐盤中有面捏的壽星老人,、圣誕老人,、和小兔、小鳥等可愛小動物,,使人們在餐飲的同時,,欣賞到揚州捏像的藝術情趣。
信息整理:
kixlkop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