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登山則情滿于山,,觀海則意溢于海。”吳道臺宅第的測海樓可謂是揚州歷史上私人藏書樓了,,也是江南(傳統(tǒng)習慣將揚州稱為江南)現(xiàn)存私人藏書樓,,樓內(nèi)藏書有24萬多卷。
規(guī)模巨大
測海樓藏書是天一閣的3倍
測海樓作為吳氏祖宅的一部分,,與其宅第同時修建的,。光緒十四年(1888)至二十四年,吳引孫任浙江省寧紹道臺,,還兼監(jiān)督浙江海關故事,,其位甚重。在此期間,,他選定了今揚州市泰州路市人民醫(yī)院一處地塊,,特聘浙江技師、工匠,,甚至還在浙江巡購了一些建筑材料,,來揚營建私宅與藏書樓。它以浙江營造法為基礎,,又糅合了揚州傳統(tǒng)的建筑風格,。梁思成先生曾來揚參觀此建筑群,對其結構與規(guī)模擊節(jié)稱贊,。
吳道臺府第的測海樓規(guī)模巨大,,與寧波范氏天一閣、虞山瞿氏鐵琴銅劍樓,、聊城楊氏海源閣齊名,,測海樓因其藏書總卷數(shù)是天一閣的3倍之多,更是成了讀書人心中的圣地,。
吳道臺宅第早在籌建之時,,吳引孫就指示在宅地內(nèi)仿寧波“天一閣”的結構建“測海樓”。百年之后,,作為吳道臺宅第的重要組成部分——測海樓以江南現(xiàn)存私人藏書樓“遺世而獨立”,。吳引孫一生酷愛書籍,,當年他每購置一部書就作一記錄,記下所購書的卷數(shù),、函數(shù),、購買的錢數(shù),精心蓋上“真州吳氏有福讀書堂”的藏書印,,還組織人將這些書統(tǒng)統(tǒng)編為一部書目,,題名為《揚州吳氏測海樓藏書目錄》,并刻印成書,。
天一閣藏書五千余部七萬余卷,,已經(jīng)被世人稱為“南國書城”,而測海樓的藏書則達8020部247759卷,,其總卷數(shù)是天一閣的3倍,,蔚為壯觀。
神秘之屋
吳家人當年不能輕易上樓
為什么要取名“測海樓”,?原來是用“以蠡測海”之反意,。李商隱在《詠懷寄秘閣舊僚》詩中有“典籍以蠡測,文章若管窺”,。吳引孫反其意而用之,,告誡子孫要以“精衛(wèi)填海”的精神和毅力,奮發(fā)讀書,,積累知識,,報效國家,光宗耀祖,。
吳引孫苦心經(jīng)營的測海樓書確為吳氏子孫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,,從這里走出了不少國家的棟梁之材:吳筠孫的孫子輩中的吳征鑄,也就是吳白匋,,后來成了江蘇省文化廳副廳長,、南京大學教授、著名戲劇家,;吳征鑒是中國醫(yī)學科學院副院長,;吳征鎧是核工業(yè)專家、中科院院士,,曾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,;吳征鎰是著名的植物學家,,中科院院士,,國家最高自然科學獎獲得者……
測海樓是當年吳家的藏書樓,據(jù)說也是吳道臺宅第神秘的地方,。因為在當年,,就是吳家人也不能輕易上樓,。
測海樓樓上藏書樓下讀書,據(jù)說吳家孩子的學問不到一定程度,,不能上樓看書,,想看書只能由管家老曹從樓上用籃子往下吊,看完再吊上去,。而且吳家的書只進不出,。
在二樓正中位置的正梁上有一個滑輪,滑輪下方的地板則用一排木柵欄間隔開,。原來,,這塊地板居然是可以裝卸活動的。當年,,如果有人想看測海樓里的書,,必須先在樓下登記,然后由管理人員上樓檢索,,再通過滑輪將書放在一個斗子里,,拆下這塊活動的地板后吊到樓下。
魚池
既提供幽雅環(huán)境又能防火
吳引孫將測海樓建于金魚池后,,這便產(chǎn)生阮元所贊天一閣“閣前略有池石,,與阛阛相遠,寬閑靜閉中”同樣的效果,。這樣既造成幽雅的讀書環(huán)境,,又能達到防火之目的。
市古建專家趙立昌介紹,,測海樓有兩層,,上屋檐用圓木下屋檐用方木,取“天圓地方立于天地之間”之意,。因全國大部分藏書樓都毀于火,,古建筑物本身和周圍附屬設施都取滅火之意。整座建筑為六開間,。樓前金魚池由矩形花崗石砌成,,長方形,四周置鑲花鐵欄桿,,池水與宅外古運河水相通,,所以是活水。魚池之大,,為揚州之最,。
測海樓分上下兩層,磚木結構,方位座北朝南,,整個地基高出地面約50-80厘米,,東西二山墻較厚.其厚度為二磚橫列。屋脊為造型別致的花脊,,此為揚州僅見,,南北屋頂下各有六斗拱及若干雀替。下層五大間,,中一間較大,。兩側四間,南北深度為9米余,,東西每間深度為4米余,,每間面積為38平方米,下層中間一間東側設過道,,通北邊的樓梯,。下層面南為玻璃隔扇,中央一間為八扇,,左右四間原亦為隔扇,,今不存。北部中央有寬大的后門,,直至樓梯間,。樓上面南、面北處均為玻璃窗格一排到頭,,中無間隔,。樓上的五間又各分為南北兩小間,中央一間的北部為樓梯口,。
藏書樓的每一間均有頂板,、地板、靠墻板,。這使得藏書不易受潮,,不易霉蝕。南北玻璃窗格可保證藏書室處于良好的通風狀況,,并保證該書時有充足的光線,。

信息整理: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來源:
kixlkop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