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(fā)布時間:2021-10-11 8:39:36 作者:朱毓麒 瀏覽量:2732 【字體:
大 中 小】
山陽河,,從茱萸灣向東至東陵(今宜陵)再折向北,,經(jīng)樊汊(今樊川),高郵三垛,,寶應,,“達于淮陰之山陽”,,故名山陽河,。地方上又叫它“三羊河”,“山羊河”,,“三洋河”,,“山陽瀆”。
說起“山陽河”,,據(jù)清代文學大家費密之子,,詩人費錫璜《山陽河記》云:在宜陵,丁溝一帶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,,“昔有仙人牧羊在此,,羊蹤逶邐沿而為河,羊首東而尻西,。礓礪者,,羊所遺矢也”,說山陽河是仙羊奔跑出來的蹤跡,。山羊頭朝東,,屁股朝西,所以,,河西岸的沙姜石塊,,就是山羊所遺之屎。這恐怕就是山陽河又叫山羊河的來歷吧,。
傳說自然是傳說,,不足為信。但是,,要真的談起它的歷史,,那就要從隋滅陳說起了。山陽河是隋文帝為了滅陳的需要而開挖的一條人工河,。
自晉代永嘉之亂后,,北周左大丞相楊堅于開皇六年(581)稱帝建立隋朝,與陳國隔江而治,。隋文帝決心要完成統(tǒng)一大業(yè),,他說:“我為百姓父母,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,?”吳王總管賀若弼(544-607)當即向文帝獻上《對陳十策》,。其中重要一策是藏兵匿艦,,示弱于陳,暗創(chuàng)突然渡江之條件,,即以老弱殘兵與破舊戰(zhàn)船陳列于邗溝之上,,讓陳國以為“內(nèi)國無船”,另在邗溝之東新開一條“山陽瀆”,,讓精銳之師隱藏其中,,然后待機破陳。
于是,,隋文帝于開皇七年(587)農(nóng)四月庚戌,,命賀若弼主持,尚書右丞皇甫議實施,,“于揚州開山陽瀆”,,后于開皇九年(589)正月,一舉滅掉陳國,,實現(xiàn)了統(tǒng)一大業(yè),。
山陽河的開鑿,雖然是出于軍事目的,,但為解決里下河地區(qū)農(nóng)田旱澇排灌向題,,對當?shù)剞r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的發(fā)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,可惜后來天長日久卻少有治理,。尤其是明萬歷二十年(1596)江都知縣張寧為防販私,,又將山陽河筑埧堵塞,僅留一洞通水灌溉,,天旱時則無水,,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受到很大影響。到雍正時,,據(jù)雍正《江都縣志》載:“歲久游澱,,閘埧啟閉之制俱廢”,“兩岸數(shù)千頃不能偏及,,一遇旱歲,,盡成石田。至水澇決堤,,又同歸陸沉矣”,。
清初麾村詩人費錫璜曾在《山陽河記》中寫道:“甲申秋,錫璜由此河到樊汊,,行二十里許,,水凅,僅容跬步。舟人裸跣推其舟,,若御車然,。燈火滅矣,望樊汊而未得達者,。既達,,視舟人,足則盡腫也,。自淮河不治,,下河苦水;自下河苦水,,而田益荒,,河益淤,,盛夏無水救禾稼,,龍骨不可口,行者車馬不得前,,而舟覆阻于水涸,。民力如此之艱,不親至其地,,焉能悉知之者”,。
后來在雍正,乾隆,,光緒年間,,雖曾有所疏浚,“鹽艘,,農(nóng)田均享萬進之利”,,但終因時續(xù)時斷,未能徹底根治,,到1936年時,,山陽河口已逐漸淤塞,冬季直接斷流,,不能通航,。

解放后,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,,曾三次拓寬浚深,,局部裁彎取直,使引水,,通航狀況有所改善,,1964年春,再次疏浚山陽河南段,,興建山陽閘,。1965年冬,,又組織一萬三千多民工疏浚山陽閘到高橋河段,將丁溝彎道切角,,大大解除了里下河的旱澇之憂,。到七十年代,從1973年11月到1977年1月,,又發(fā)動揚州地區(qū)八縣民工二十八萬多人次,,分四期完成士方二千四百多萬方,開挖了新三陽河,,大大提高里下河西部地區(qū)的引排能力,,老山陽河這才完成了歷史使命,只承擔一定排灌功能了,。
信息整理: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