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(fā)布時間:2010-10-30 5:41:25 作者:yztpdq 來源:本站 瀏覽量:13354 【字體:
大 中 小】
“沒有金剛鉆,,就別攬瓷器活”,,這句俗話原本只說的是“補碗”行當,,后來語意逐漸擴展,,泛指沒有必要的工具和手段,不要逞能去做專業(yè)的活計,。
所謂補碗就是用金屬扒釘把陶瓷器的碎片連接在一起,,恢復物器的結構原狀,。它關鍵的一道工序是鉆眼,陶瓷器質地堅硬,,必須用金剛鉆方能奏效,。視所補器皿的大小,鉆眼大小由之,,大的如黃豆般,,小的像針眼。防止鉆頭打滑,,打鉆前先要用鋼釘鑿出鉆眼位,,無論是打眼還是鉆孔,都必須小心翼翼,,“軟硬兼施”,,粗枝大葉會造成新的破損,遇到較真的主家,,補碗匠生意不成,,還得賠錢。這類補碗的工藝局限在日用陶瓷器,,因為凡補過的器皿一眼就能看出。鉆孔排列在裂縫的兩側,隔上一段合適的距離鉆一對,,然后用大小適當?shù)慕饘侔轻斂圩?輕輕地敲打,使之連成一體,,“勞燕分飛”的碎片終于“破鏡重圓”。古玩行的補法與這完全兩樣,,要使補過的物件做到天衣無縫,,必須用膠粘貼。經過這樣處理的陶瓷器,,能蒙住涉行不深的“馬大哈”,,賣出個好價錢。
過去,,平常人家使用的器皿以陶瓷器居多,,后來才有了搪瓷、塑料,、鋁制和不銹鋼的,。陶瓷器價廉物美,但缺點是容易破損,,一不小心掉下地或與硬物撞擊,,便四分五裂。倘若不
是粉身碎骨,,碎片完整無缺,,還有彌補的手段,,可以請專門的工匠“補”,這一行當被統(tǒng)稱為“補碗”,。
日常使用陶瓷器很普及,,因此各地都能看到補碗匠,他們一般沒有固定的攤位,,挑一副簡易擔子,,內存必要的工具和材料,走街穿巷攬生意做,,從那“補碗哦,,補碗哦……”吆喝的長腔中,你能發(fā)覺他們不是本地人,。操此營生的,,以江西老表居多,景德鎮(zhèn)是我國著名的瓷都,,產量豐富,,由此衍生出“補碗”行業(yè)也是很自然的事情。有一句歇后語:江西人補碗——自顧自,,即是從補碗鉆孔時發(fā)出的“口茲口茲”有節(jié)奏的聲響引發(fā)的,,它似乎沒有譏諷老表的意思,而是抨擊自私自利的行為,。隨著補碗行當?shù)南?,這句歇后語也已淡出江湖。補碗匠大多身懷絕技,,小到酒杯,,大到幾個人合抱不過來的醬缸,他們都有本領使之“完璧”,。有些人家,,祖?zhèn)鞯恼滟F瓷器有了裂紋,未雨綢繆,,預先給“補”起來,;而尋常人家,生活節(jié)儉,,只要“補”比買新的便宜,,一只破碗他們都不舍得丟棄,湊合著補一補再用,。當然,,如今可不這樣了,瓷器磕破了,一扔了之,,誰也不會想到去“補”,。
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更新,補碗的行當漸行漸遠,,直至在人們視野中完全消失,。
信息整理:
kixlkop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