支灶匠是里下河一帶老行當(dāng)老手藝之一,!過去,,水鄉(xiāng)人家建房的格局大都是一間堂屋加上兩個房間,外帶個灶披間,,稱為“三間一灶”,。人少的人家兩眼灶,大戶人家一般要三四眼,。
舊時的磚灶被水鄉(xiāng)人視為“一家之主”,。每戶人家的灶頭上都放有一個方龕,里面貼著灶王爺?shù)纳裣?,畫像兩?cè)有副對聯(lián),,曰: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,。每年的臘月二十四日為送灶日,,這天晚上,家家戶戶點起香燭,,燃放鞭炮,,歡送灶王爺上天“述職”,并帶回吉祥平安的好消息,。
別看土灶很土,,能支灶的瓦匠都是鄉(xiāng)間的高手,他們支成的灶飄逸好看,,無倒煙,,火力大且節(jié)省燃料。
有一句俗話,,叫做荒年餓不死手藝人,。說的是一個人只要掌握了一門手藝,就不會影響自己的生計,。其實這句話也從另一個側(cè)面說明,,生活也離不開各種各樣的匠人。
各式各樣的匠人,,是一個年代生活方式的反映,,想起了他們,就會勾起對往事的回憶,,同時又會想起與他們相關(guān)的故事和傳說,還會產(chǎn)生對生活和生命的感悟,。
坐在車上,,看著新建的農(nóng)莊,忽然想起過去的房子,然后想起了住在那些房子里人們的生活,,又想起了為那個時代的人服務(wù)的人們,,于是就想起了支灶匠、樸屋匠,、織布匠,、修鍋匠,等等,,等等,,這里就慢慢道來。
民以食為天,,還是從支灶匠說起吧,。
過去人們做飯,但大多用草作燃料,,以農(nóng)作物的秸稈為主,。這樣家家戶戶就必須建灶膛。通常以兩間為主,,一間一只鍋,,大戶人家有建三間灶膛的。
建灶的人鄉(xiāng)間稱之為支灶匠,。這里的“支”為古音,,意即為堆,如江淮方言中有“草支(音)”即草堆的意思,,吳方言中也有說把東西“支”起來,,即堆起來。支灶,,有堆,、建、架構(gòu)的意思,。支灶的材料主要有磚頭,、石灰、紙扎,,鐵漏,,當(dāng)然還有主角就是鍋子,還有的人家配一只湯罐,,支灶時安放在兩只鍋的旁邊,,利用燒飯的余熱以供家庭熱水之用。
灶通常建在廚房里,,選取廚房的一角,,灶臺后面留一空間,,叫做鍋門口,留作堆柴火和燒鍋的人坐,。然后就是灶臺,,灶臺前面也有留空間,是做飯的操作空間,,再前面往往放置一只水缸,,供盛水用。
支灶是一樣很高的技術(shù)活,,不像現(xiàn)在有設(shè)計圖,,并有各種數(shù)據(jù),然后按圖施工,。那時候完全憑感覺,,放好基礎(chǔ),然后慢慢地向上磊,,一般基礎(chǔ)較小,,灶面較大,呈倒錐形,。磊的時候,,慢慢向外擴(kuò),再估計一下高度,,然后按照鍋子大小尺寸,,建鍋邊,放上鍋子,,用石灰做灶面,,再加一點桐油做光滑。
說起來好像很容易,,其實很不簡單,。最重要的絕活在鍋膛和灶面。這鍋膛要通風(fēng)拔火,,鐵漏的放置很重要,,鍋膛的空間要適宜。鐵漏是用生鐵澆鑄而成的,,一般六根鑄鐵加一個框,,供向上拔火并能夠讓草木灰落下,這樣讓灶膛里有充足的氧氣使得柴火充分燃燒,。好多人家為了充分燒盡柴火,,還用一只風(fēng)箱在灶邊拉風(fēng)供氧,這就要在灶膛和風(fēng)箱之間建一個小小的風(fēng)道,,這樣又必須在鐵漏下面加一個可抽動的磚,,推上去就可使用風(fēng)箱,,抽下來就可以落灰。好的支灶匠支起來,,空間大小適中,燃燒充分,,節(jié)約柴火,,沒有悶煙。第二個關(guān)鍵在灶面,,就是確保鍋與灶膛之間的吻合,,灶面要堅實,尤其要做到不竄煙,。柴火總是難以充分燃燒的,,不吻合,煙就會從鍋沿竄出來,,滿屋子煙霧,,做飯的人會很難受,支灶匠一般都能解決這個問題,。還有就是煙囪,,要高矮適中,它有拔火排煙的功能,,是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。特別要注意的是,要砌得嚴(yán)實,,不能有一絲縫隙,,那會從磚縫里冒出火星導(dǎo)致火災(zāi),因為那時候人們大多數(shù)住的草房子,。
支灶匠在農(nóng)村也是屬于專門人才,,他們不僅能支灶,還能在灶墻上畫上各種圖案,,是很好的民俗畫,,因此都能得到人們的尊敬,有些手藝特好的人也希望得到更多的尊敬,,這往往表現(xiàn)在飯菜的招待上,。其實那時候農(nóng)村人家也沒有什么好菜可以拿出來。因此吃飯的時候主家就打招呼說“對不起,,沒什么吃的”,,假如確實馬虎的話,支灶匠也不客氣,,就沖著主家說,,“雞蛋總有個把吧”,,弄得主人很難堪。還有一個故事,,說一個人家確實對支灶匠很不恭敬,,這支灶匠也不作聲,堅持把灶砌完,,到了砌煙囪的時候,,就用茅蒼紙(一種做祭品用的紙)將煙囪堵住,主人燒鍋的時候,,煙排不出去,,滿屋彌漫。然后和主家一起找原因,,怎么也找不到,。接著便裝腔作勢,打躬作揖,,問鬼求神之后對主家說:今天灶老爺不開心,,要稱肉買魚四樣頭祭拜一下。叫主家把洗肉的湯水用盆裝起來,,對著煙囪頂口一倒,,然后口里念念有詞:“肉湯一澆,青煙直冒”,,果然,!主家信服不過,好酒好菜招待,。因為是回憶,,無貶損之灶匠之意,權(quán)當(dāng)玩笑,。
在城市,,人們對灶可能只是一種回顧和紀(jì)念了。時代總是向前,,就是支灶吧,,也在不斷變的,鍋子從鐵鍋到鋼精鍋,,用料從泥土,,到石灰,到水泥,,還用到了瓷磚,。從前一個人家有飯吃,有草燒,就是小康了,。如今幾乎全部用上了煤氣和電,。農(nóng)民在收割時就地燃燒秸稈成了一個社會問題,誰知道將來還會遇到什么問題呢,?

信息整理: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